美國勞動部發布最新「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再度將臺灣遠洋漁船所捕撈的漁獲列入其中。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推動修法,並與各移工來源國討論,訂出公平聘僱的時程表。國際上對水產品溯源日益重視,產業也要積極改革,降低道德與法律風險,消弭市場端對強迫勞動產品的疑慮。
農業部漁業署回應,「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 推動以來,已大幅提升外籍船員權益,除提高最低工資及保險額度、要求直接足額給付工資等多項措施外,也增聘檢查人力。以今年上半年檢查結果為例,外籍船員工資依規定足額給付比例達 98%。
產業需改革 建議由雇主方付費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對政府提出三點呼籲,包 括訂定改革時間表,落實「公平聘僱」、與各移工來源國約定,禁止向移工收取任何費用,以及協助個別雇主與漁會、同業公會向下游的品牌商 與零售業者談判,要求共同分攤聘僱移工的費用。
環境正義基金會則提到,近期臺灣政府提出報告,強調遠洋漁船上強迫勞動狀況的大幅改善, 然而該會在調查中仍持續發現剋扣薪資、保證金及證件扣留,以及部分船隻上生活條件惡劣的問題。呼籲臺灣政府儘速將 ILO C188 國內法化,並確保各項措施真正落實。
移除清單 需多方驗證評估
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強調,臺灣遠洋漁獲 2020 年起三度上榜。臺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的談判正進行到勞動專章,歐盟也在今年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與《歐盟市場內禁止強迫勞 動製造產品》,要求企業對供應鏈中的人權及環境善盡調查義務,顯示外國市場對消除強迫勞動商品的決心,臺灣遠洋漁業若再不積極改革,恐遭市場淘汰。
漁業署解釋,今年 2 月曾邀美國勞工部官員來臺瞭解實地狀況,說明漁業人權提升情形,美方表示自清單移除須依不同來源資訊獨立客觀驗證、評估。呼籲產業積極提升外籍船員勞動條件,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讓產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