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的加速,聘請外籍看護工已成為許多家庭照護長輩的重要選擇。印尼籍看護工因其特有的文化背景、語言能力與工作態度,成為台灣雇主的首選之一。
然而,在實際聘用過程中,飲食習慣、文化差異與語言溝通等問題,常常成為雇主與看護工之間的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差異,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協助雇主與印尼看護工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目錄
為何會選擇印尼看護工或印尼外傭?優點有哪些?
截至2025年1月,在台印尼籍移工已逾30萬人,佔全部移工的37.2%最高,其中社福(家庭及機構看護)移工佔75.6%,為以國籍區分鐘,最多人數群體,為台灣家庭長照的主力人力來源之一。
台灣雇主青睞印尼看護工,除了因可提供相對穩定的人數,成本適中的勞動力外,也因其溫和、尊長有禮的個性以及對照護工作的投入度高等優勢,簡述如下:
- 工作態度認真:印尼看護工普遍具有吃苦耐勞、服從性高的特點,能夠適應長時間的照護工作,並且願意配合雇主的需求。
- 文化背景相近:印尼與台灣在家庭觀念上有相似之處,印尼看護工對於照顧長輩有較高的尊重與耐心,這有助於建立良好的照護關係。
- 語言學習能力強:許多印尼看護工在來台前已接受基本的華語訓練,並且在工作中持續學習,能夠逐漸克服語言障礙,與雇主進行基本溝通。
- 供應穩定:印尼政府對外籍勞工的輸出有完善的制度,確保人力供應的穩定性,這對於需要長期照護的家庭而言,是一項重要的保障。
與其他國家的看護工相比,印尼看護工在工作態度、文化適應性與語言學習能力上具有明顯優勢,這使得他們成為台灣雇主的首選。
印尼看護工或印傭的飲食習慣差異
了解印尼看護工的飲食習慣,有助於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產生誤解或衝突:
1、大多數印尼人的宗教禁忌
多數印尼人信奉伊斯蘭教,嚴格遵守清真飲食規範,避免食用豬肉及其製品。雇主在準備餐食時,應特別注意食材的選擇,避免觸犯宗教禁忌。
每年齋戒月期間,穆斯林會在日出至日落期間禁食。雇主應尊重其宗教信仰,並在工作安排上給予適當的調整與支持。
2、大多數印尼人的飲食習慣
印尼人習慣食用辛辣食物。雇主可尊重其飲食習慣,提供適合的餐食,並在用餐禮儀上給予理解與包容。
印尼為多島國家,民族與烹飪流派多元,常見料理口味以「香、辣、濃」為主,當然飲食還有地域與個人習慣差異,以下進攻參考:
- 辛香料運用:大量使用辣椒、蝦醬、紅蔥頭、蒜頭,並以椰漿或香茅等增添香氣。
- 代表菜色:印尼炒飯(Nasi Goreng)、沙嗲烤串(Sate)、仁當牛肉(Rendang)等,皆帶有層次豐富的香料風味。
- 清真規範:逾九成印尼人信仰伊斯蘭教,飲食必須取得Halal認證,禁止食用豬肉及含酒精食材;齋戒月期間日出至日落全面禁食。
3、台灣飲食針對印尼移工的貼心調適
- 辣度分級:印尼「小辣」相當於台灣「中辣」,建議雇主在烹調時先以淡香料為主,並預備瓶裝辣醬,讓移工自由調整辛度。
- 主食混搭:台灣以粳米與短粒米居多,口感較為軟糯;可混合長短米,或供應麵包、粥品、米粉等,讓移工選擇最適合自己胃口的主食。
- 食材備貨:大型量販或清真食品店多有印尼進口椰漿、辣醬、香料包等,可提前備齊,並安排獨立置物櫃,方便移工自行料理家鄉風味。
貼心叮嚀:「聘僱印尼移工疑惑多?馬上來電 0800-32-1111.0926-45-1111,或加入官方 Line@,由資深專家聆聽與分析您的需求,提供量身訂做的對策方案,立即打造最合適的人力配置!」
印尼看護工或印傭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介紹
印尼看護工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對其工作態度與與雇主的互動方式有深遠影響:
- 家庭觀念強烈:印尼人重視家庭,對長輩有高度的尊敬與照顧意識,這使得他們在照護工作中展現出極大的耐心與責任感。
- 服從性高:在印尼文化中,尊重權威是重要的價值觀。印尼看護工通常會遵從雇主的指示,並盡力完成工作任務。
- 生活習慣簡樸:印尼看護工多數來自農村地區,生活習慣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能夠適應各種生活環境。
宗教信仰虔誠: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對其生活方式有深刻影響,雇主應尊重其宗教活動,如每日五次的禮拜,並在工作安排上給予彈性。
印尼宗教禮拜與節慶
- 五時禮拜:穆斯林需於黎明、晌禮(中午)、晡禮(下午)、昏禮(傍晚)、宵禮(夜間)進行禱告;週五中午為群體聚禮(Jum’ah)。
- 齋戒月與開齋節:齋戒月(月曆九月)期間日出至日落禁食;結束後的開齋節(Eid al-Fitr)為盛大慶典,多數移工享有特別假期。
- 貼心支援:雇主可提供乾淨安靜的禮拜空間,並在禱告或節慶時彈性安排用餐與休息,展現對宗教儀式的尊重。
印尼社交禮儀與性別互動
- 用手規範: 穆斯林一般以右手進食、遞物,左手因接觸不潔物較多,被視為不宜使用。
- 飲酒禁忌:避在任何場合提供含酒精飲品或強迫勸酒,以免觸犯移工的宗教信仰。
- 性別接觸:部分保守印尼女性避免與異性肢體接觸,非必要時建議使用稱呼及肢體距離來表達禮貌。
印尼家庭觀念與移工心理健康
- 集體主義:印尼文化強調家庭聯結,移工常在週末或節慶以視訊與家人團聚,思鄉情緒需特別關注。
- 休息與返鄉假:雇主可協助申請返鄉休假;提供免費通訊資源或彈性休息時間,能顯著提升移工工作動力與心情穩定。
- 社會支持:政府及民間團體提供多元心理諮商與文化交流活動,雇主鼓勵移工參加,可有效降低工作壓力。
印尼看護工或印傭語言溝通挑戰與如何溝通順利
多數印尼移工以Bahasa Indonesia為母語,對中文與英語的掌握程度參差,日常指令或醫療通知易因語言落差產生誤解,建議可以使用數位翻譯工具,或是雙向學習等方式,
1、數位翻譯工具與印尼移工溝通
- 「KASIH App」:例如成大開發的「KASIH App」,整合台語、國語與印尼語即時口語及文字翻譯,並內建常用照護句型、法規與緊急聯絡資訊。
- 「1955」多語通譯專線:提供24小時中、印尼、菲律賓、越南等語言支援,處理勞資爭議與緊急需求。
- 線上翻譯:例如用手機進入google翻譯功能,將中文輸入後,翻譯成印尼文,google翻譯還能發音,直接放給印尼移工聽。不過線上翻譯建議不要一次輸入太多內容,以免翻譯不準確,造成誤解。
2、雙向學習與流程可視化
- 中印雙語流程卡:建議製作中文與印尼文對照的照護步驟及緊急處置要點,張貼於家中醒目處,方便移工快速掌握。
- 雇主與移工參加語言課程:鼓勵移工參加華語短期班,雇主亦可自學印尼語基本問候語,如「Terima kasih(謝謝)」、「Selamat pagi(早安)」,促進情感連結。
總之語言溝通是雇主與印尼看護工之間最常見的挑戰,除了上述工具或流程,以下是一些建議懶人包,以促進有效的溝通:
- 簡單明確的語言: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避免使用方言或複雜的詞彙,有助於印尼看護工理解指示。
- 非語言溝通:運用手勢、圖片或示範等非語言方式,輔助語言溝通,增加理解的準確性。
- 鼓勵學習:提供華語學習資源,鼓勵印尼看護工持續學習語言,提升溝通能力。
- 耐心與包容:在溝通過程中展現耐心,對於語言上的誤解給予包容,避免因溝通不暢而產生誤會。
透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雇主與印尼看護工可以共同克服語言障礙,提升工作效率與照護品質。
深入了解能跨越文化差異 建立和諧的照護關係
聘請印尼看護工或印尼外傭為家庭帶來了專業的照護或社福服務,同時也需要雇主在文化、語言與生活習慣上展現理解與尊重。
透過建立與印尼移工良好的溝通機制,尊重其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以尊重與理解為基礎,結合法規保障、科技輔助與文化交流,才能消除彼此隔閡、增進互信,攜手為長輩打造安心、安全且高品質的照護生活。
21世紀移工仲介35年經驗,連續七年A級評鑑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外籍家庭看護工」(外籍看護)歡迎來電諮詢:📞 0800-32-1111(手機可撥免付費)、0926-45-1111。💬 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點我加入
21世紀全球外勞集團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優質外籍勞工/家庭看護工/家庭幫傭 / 製造業移工/營造業移工/農業移工,如有服務需求請來電免付費專線(手機市話皆可撥) 0800-32-1111 或 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