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勞工|61 位全國模範勞工 勞動部表揚  模範移工 10 位 逾半中階技術人員

多元文化外勞合作,展現亞洲多樣化的職場風貌與合作精神。.

勞動部 29 日舉辦「114 年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典禮」, 今年度獲獎的 61 位勞工分別來自於國防及高 科技產業、製造業、醫療照護事業、交通運輸、 民生服務業、餐飲業從業人員,以及布袋戲操偶師、木作技藝、電影美術設計等專業職工, 還有為勞工發聲的工會領袖與會務人員,以及 在產業界、社福或與家庭中投入的移工等多元領域,展現勞工朋友各行各業中的專業表現。 

外籍移工|廢棄物清除業長期缺工 盼開放可申請外籍移工

廢棄塑膠瓶回收清理,促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近期赴中部產業園區考察環保相關問題,廢棄物清除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也表達希望廢棄物清除業能開放移工,對此環境部表示因業者較需要駕駛人力,先前勞動部有疑慮,會協助爭取。 

模範移工|歡慶勞動節 高雄市表揚 20 名模範移工

繁忙的外籍勞工集團合影,展現多元文化與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台灣國際勞動力形象。.

高雄市政府 4 月 26 日以「雄愛五伊,打拚相挺」為主題,舉辦年度表揚活動,當中包含 6 位全國模範勞工、75 位模範勞工,其中包含 20 位外籍移工。來自印尼的阿咪負責照顧 88 歲高齡的母親,工作認真、情緒穩定,也會主動協助指導家中另一名移工,精進照顧技巧,讓雇主黃小姐非常感謝又放心。

外籍移工|避免雇主超額聘用移工 每 3 個月查核  製造業及屠宰業查核逾 190 萬家次

帶安全帽的物流倉庫工人正在搬運貨物.

為保障本國勞工權益,並避免雇主超額聘用移工,勞動部針對製造業及屠宰業有實施定期查核,現已累計查核逾 190 萬家次,其中不符規定比例的雇主超過 5.4 萬家次,累計提報廢止逾 5 千家次、廢止移工超過 8 千人。 

營造移工|1.5 萬名配額已用罄 實際引進移工緩慢  一般營造初次招募許可函 勞動部修正

預防性施工塔吊施工現場安全作業管理外勞專業服務.

「一般營造」初次招募許可函先前比照政府專案營造沒有設定期限,造成有業者拿了配額卻沒有積極引進,1.5 萬名配額雖已用完,但目前一般營造在台工作人數僅有 8 千餘人,因而勞動部修正規定,規範一般營造雇主,先前已拿到初次招募許可函者,1 年內須提出新聘外國人入國引進,否則該招募許可函將失效。 

外籍移工|勞動部法規會 4/25 審藍領審查標準草案  預告期外界有意見 僑外生 6 職類未排審

專業外勞在台灣農場採摘綠色作物.

勞動部法規會 25 日開會審查藍領審查標準草案,由於部分文字須修正,依程序須等下週進行確認,這次新增草皮、芽菜等農業雇主資格 與員工數 10 人以下小農企本外勞核配比 1:1, 同時確定開放未有工廠登記的回收業者可聘僱移工;新規定預計 5 月初公告實施。 

外籍移工|打詐升級 卓揆:應強化移工保障與查緝力道

專業女性講解全球外勞市場趨勢與外派策略.

行政院長卓榮泰 23 日主持「行政院 114 年第 2 次治安會報」,除針對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尤以單一財損金額較高的「假投資詐欺」,要求執政團隊務必對此提高警覺,以保護人民財產安全,同時提及要保障移工工作權益與人身安全。 針對內政部警政署提出的「查找潛在詐欺被害人之現況與策進」報告,卓揆指出,假投資詐欺因其隱蔽性高、被害人警覺度低,應透過科技偵查、數據分析與宣導等多元手段,提早發現潛 在被害人,主動中斷詐騙歷程,防止損失擴大。同時也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參考警政署建議, 研議相關被害人帳戶保護機制,以守護民眾財產安全。 

外籍移工|特定工廠登記業者持續增加 已突破萬家  移工資格認定受理至 5/15 提醒把握時限

高科技實驗室中的科學人員進行太空望遠鏡維修作業.

經濟部統計,截至 3 月底止,全國已申請納管的既有未登記工廠約 3.3 萬餘家,已提送工廠改善計畫有 2.9 萬餘家,經地方政府審查核定 計有 1 萬 7,380 家,較 2 月份增加 436 家。已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的業者,包含先前臨時工廠登記轉特定工廠在內則已突破萬家,合計有 1 萬 260 家。 

外籍移工|3 月在臺移工總人數已近 83 萬人  第一季製造業聘僱人數多維持平穩

外國技術工人在工廠內進行操作與討論,展示專業技能與合作精神。.

勞動部本週公布 3 月移工統計數字,至 3 月底在臺移工總數為 82 萬 9,772 人,其中受聘僱人數為 72 萬 9,139 人,入境後尚未完成聘僱 2,658 人,通報失聯尚未出境移工為 9 萬 7,975 人。 

高溫風險升 民團籲公私部門加速因應  提出經濟影響評估 擴大指引適用對象

焊接工人在工廠中進行金屬焊接,火花四濺展示專業技術。.

近年氣候變遷影響加劇,高溫時數變多,熱傷害病例也逐年攀升。綠色和平 4 月 24 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及勞動部應加強氣候行動應對衝擊,包括應儘速提出高溫對整體經濟影響評估,加強規範企業履行減碳責任,同時勞動部應擴大高溫作業預防指引適用對象,加強對雇主的宣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