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移工|調查報告揭臺產業移工勞動風險  點名汽車、自行車、電子等產業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 2025 年 9 月 25 日報導】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以涉及 ILO 強迫勞動指標而對臺灣知名企業發出暫扣令,事實上 2 月曾有調查記者在法國《世界外交論衡》發表相關報導,並在 3 月釋出其針對臺灣產業強迫勞動風險所做的調查報告,指汽車、自行車、電子業移工面臨債務束縛風險。 

調查記者 Peter Bengtsen 及其團隊於 2022-25 年來臺進行調查,訪談約 200 名移工。報告指出,約 48 萬受雇於製造業的移工面臨強迫勞動風險的核心因素,包括債務束縛(支付過高仲介費用),部分國家移工面臨較高費用(最高 6,500 美元),或支付費用雖低但貸款利率較高。 

報告指債務束縛為主要風險因素  

Bengtsen 也指出,語言障礙、對法律權益的無知、缺乏支持措施、以及害怕被遣返, 都加劇了移工的脆弱處境。其報告重點關 注臺灣 3 大出口導向產業:汽車、自行車、 電子產業,都高度融入全球供應鏈。 報告指出,臺灣製造的汽車零組件約 9 成用於出口,以歐美為主要市場,尤其是美國第三大汽車零件進口來源地。包括提供電池、晶片、光學元件等電動車的關鍵 零件,而臺灣汽車製造廠則多與日商合作或為關聯企業。 

臺灣是歐洲最大的自行車進口來源,占進口總量 40%;美國則是臺灣自行車最大的出口市場。產業聚落集中於臺灣中部,除 了大型製造商,也包含數百家零件工廠, 許多國際知名品牌均向臺灣工廠採購。 

電子業則是臺灣最大的產業,聘僱員工超過百萬人,約 10%為移工,多家知名業者 為全球電子供應鏈核心,盡管部分業者開始採行「零付費」政策,但報告指在調查案例中顯示政策並未完全落實。 

報告揭露有債務束縛風險、扣留文件、 超時扣薪等狀況的個案中,約 2/3 的買家客戶介入或有所回應,約 1/3 採取或承諾採取零付費政策,約半數退還相關費用。 

買家介入後 少數業者採零付費

Bengtsen 在報告最後建議,臺灣政府修法禁止相關費用支付、保護並促進其結社自由;針對歐洲及其他國家,建議採納或確實執行類似「1930 年關稅法案」的進口禁令,禁止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進入市場, 以及提高海關進出口透明度。 

報告也建議企業提供供應鏈透明度,包 括公開披露供應商名單及稽核報告,積極採內並落實公平勞工協會(FLA)等機構提出 的「責任聘僱」。 

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副秘書長鄭中睿分析,媒體調查對於知名業者的揭露,較能透過上下游、國際公協會介入。他也分 析,此次美國發出暫扣令,歐洲的品牌商、第一線零售商將會有消費者、國內人權法 規的壓力要跟進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