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楊孝慈 2025 年 10 月 15 日報導】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日本人權組織 Human Rights Now10 月 15 日共同發布《Silenced Voices》研究報告,剖析遠洋漁船人權問題。內容除透過 訪談外籍漁工,探討欠薪、超時工作等問題外, 也對政府、企業提出建言,包括廢除「雙軌聘僱制」、強制規範船上通訊權、制定有約束力之人權盡職調查立法等。
該份報告也呼籲企業有效識別人權風險並實施評估以及補救措施、建立有效申訴機制, 以及透過對話進行供應商評估。
日本為最大市場 共同解決剝削
台灣人權促進會及相關勞權團體,邀請日本 Human Rights Now,並安排 4 名前銪富號漁工 Astanu、Dias、Matthew、Julkifil 現身說法,揭露 遠洋漁船上實際勞動處境。由於日本是數一數 二大的鮪魚消費國,2024 年台灣出口的生魚片營收當中,有 93.5%來自日本市場,因此除漁工引進、輸出國家的招聘制度外,消費端的日本政府和日本企業是否能夠解決勞動剝削,也是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探問。
報告中點出遠洋漁船多項結構性問題,包括不給薪資、薪水延遲給付、行動限制、孤立、 恐嚇威脅、抵債勞務、苛刻的工作及生活條件、 超時加班。
欠薪、超時 漁船勞動處境艱困
受訪印尼漁工表示,在印尼的人力仲介,合約說明僅限於工資,沒有關於船舶條件和實際工作內容的說明;儘管一開始被告知工資會 「每月匯款」,但實際上一直到返回台灣港口才一次性支付,且延遲時間長達 9 至 15 個月, 給薪方式也未必會跟合約相同。此外,所有證詞均顯示,護照由船主或船長扣留,部分工人只能拿到文件影本或照片,讓他們在港口的行動受到限制。
工作及生活環境方面,漁工也反映只能將被褥鋪在悶熱潮濕的艙房地板上。餐食主要以冷凍食品為主,且每天只有兩餐,工作時受傷缺乏妥善醫療。雖然合約上說會有 8 小時休息時間,但實際上只有 4 小時,有船員每天工作 16 到 18 小時,只有 2 到 3 小時的休息時間,超時加班普遍。
印漁工海上死亡 今年已逾百人
台權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直指,漁船上缺乏妥善醫療造成死亡,是常見的問題。日前拜訪印尼駐台代表處獲得資料,2024 年海上死亡船 員 104 人,而今年截至 10 月初就有 103 人,等 於每週都有 1 名船員喪生,卻無法適用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職業災害等社會保障,這是 迫切需要各國政府、整個供應鏈重視的問題。 Human Rights Now 秘書長小川隆太郎表示, 部分日本水產企業表示已建立申訴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機制如何讓漁工可使用,因通常無法自由連網,語言障礙也是一大挑戰。目前引入的申訴制度大多淪為形式。
小川隆一郎還提到,希望由台日合作為起點, 進一步納入韓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針對亞太地區,跨國合作,建立完整的人權問責制度, 展現更實際的行動作為。就他所知,目前韓國已有立委提出立法法案,台日也應加緊腳步。
擴大保障 引入人權評估機制
研究報告針對台灣政府與企業提出多項訴求。政策方面,首要建議廢除「雙軌聘僱制」, 所有漁工納入《勞動基準法》和《職業安全衛生法》保障。國際勞工組織《漁撈工作公約》(C188)立即國內法化。立法要求所有遠洋漁船裝設可靠的 Wi-Fi 通訊設備,強制規範船上通訊權。同時制定有約束力之人權盡職調查立 法,要求所有在台灣漁業經營或與台灣漁業有 關聯的公司在其整個供應鏈中進行人權盡職 調查,強制揭露已識別的風險、減緩措施和補救結果。
企業端則建議引入專門針對遠洋鮪魚漁業的人權風險評估,並將結果納入採購政策和合約條款,以對供應商施加影響力,並實施具體的預防和減緩措施。進行移工人權風險評估及因應措施,調查人權風險是否存在、嚴重程度、規模和可補救性。建立有效申訴機制,評估漁船上 Wi-Fi 等通訊基礎設施是否可用與可及, 並建立應對通訊限制和語言障礙的申訴管道。
21世紀全球外勞集團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優質外籍勞工/家庭看護工/家庭幫傭 / 製造業移工/營造業移工/農業移工,如有服務需求請來電免付費專線(手機市話皆可撥) 0800-32-1111 或 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