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中等薪資勞工近年薪資成長趨緩  主計總處:與最低工資調升有關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 2025 年 10 月 2 日報 導】立法院要求主計總處針對臺灣中等薪資成長低、員工薪資在 GDP 占比低提出分析報告,近日立院公報公布報告內容,主計總處指低薪行業因最低工資調升,年薪增幅高,科技業人力需求,則帶動高薪行業年薪顯著成長。 

立法院審查 114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針對主計總處歲出部分決議,指出 2021 年臺灣每戶家庭平均財富前 20%與後 20% 家庭差距 66.9 倍;另外我國受僱人員薪資報酬占 GDP 不到 44%,低於美日韓。 

中等薪資增幅 15-17%不等 低於平均 

立院指出政府雖調升最低工資,最高薪與最低薪者增幅高,但中等薪資者變化小,超過 2/3 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要求主計總處就「我國中等薪資者薪資成長率過低之原因分析」及「相比鄰國我國員工薪資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例為何較低」 提出書面報告。 

主計總處在報告中指出,2023 年全體受 僱員工平均年薪為 70.1 萬,較 10 年前增加 22.46%。由低至高均分為 10 組(D1-D9),薪水最低的 D1 組同期間增加 27.31%(24.8 萬元增加到 31.6 萬元),D2 組增加 26.99%, 皆高於平均,而 D3 組也有 22%增幅。 

高薪組別部分,D8 增加 21.36%、最高薪 的 D9 增加 22.29%(104.6 萬元增至 127.9 萬 元);然而位於中間段的 D4、D5(中位數)、 D6 和 D7 , 10 年間的增幅僅介於 15.64-17.76%之間。 

科技業快速發展 人力需求強勁 

主計總處進一步就行業別分析,2023 年 年薪中位數較低的教育業 37 萬元、其他服務業(如美容美髮)38.3 萬元、住宿餐飲業 39.7 萬元、支援服務業(保全、租賃、人力 仲介)43.6 萬元,進入門檻低,僱用較多部 分工時、派遣員工,年薪成長幅度相對高, 推斷與近年政府積極調高最低工資有關(10 年之間月薪增幅 36.98%,時薪 53.04%)。 另一方面,年薪中位數較高的金融保險業 101.6 萬元、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 造業 86 萬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80 萬元、 出版影音集資通訊業 77.3 萬元等,則因技術密集、進入門檻高,加上近年科技快速發展、人力需求強勁,帶動年薪明顯成長。 

針對員工薪資占 GDP 比重低於鄰近國家 的問題,主計總處首先說明,GDP 為國內各行業投入生產要素從事生產活動產生的附加價值總和,由分配面可分為「生產及進口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折舊)」、「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 

受僱報酬占 GDP44.3% 低於日韓 

受僱報酬包含受僱於常住單位的本國籍與外國籍員工(如移工)提供勞動所獲取的報酬,包含本薪、獎金、加班費等薪資報酬,以及雇主為員工之福的保險費、退休金、資遣費等非薪資報酬。雇主(業主)、未領酬勞的家屬和自由作業者創造的附加難以區分來自勞動或資本,均歸入營業盈餘。 

2023 年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 GDP44.3%, 低於日本 50.8%、南韓 47.9%,高於新加坡 38.7%。主計總處分析,我國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人數占就業人數近 2 成(日本則僅約 7.8%),其所得計入營業盈餘,若改併入受僱報酬會縮小與他國差距。 

此外,我國製造業朝技術及資本密集發展,折舊比重較高,且需保有較高盈餘因應不確定風險,即使製造業薪資水準高於人力密集的服務業,但其受僱報酬占 GDP 比重 37.7%,比服務業的 47.5%低。 

自營作業者多、製造業趨向資本密集 

且近年製造業臺商回流與半導體擴增先進製程產能帶動,GDP 占比大幅提升,2011 年到 2023 年從 28.3%增加至 34.7%,高於不 及 3 成的南韓,和約在 2 成左右的新加坡與日本。加上企業跨國運作模式,都進一步使得受僱報酬占比提高的難度增加。 主計總處也以疫情與疫後的營業盈餘與受僱報酬成長狀況、占 GDP 比重變化分析,指三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