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漁工|醫療更即時!漁業署推動視訊診斷  即時提供專業評估 確保治療不延誤

【外勞社記者楊孝慈 2025 年 9 月 17 日報導】 為提供遠洋漁船上工作船員更好的醫療服務, 農業部漁業署宣布與高雄榮民總醫院合作,自 下半年起運用衛星通訊試辦「遠洋漁船遠端醫療服務」,透過衛星影像,讓有就醫需求的遠洋船員直接與陸上醫生面對面看診,提升遠洋漁船醫療品質,後續視成效評估是否全面推動,保障船員醫療人權。  

漁業署 9 月 11 日在高雄辦理遠洋漁船遠端醫療機制服務說明會,規劃透過實際提供遠洋漁船視訊醫療服務,嘗試探索在遠洋漁船上辦理遠端醫療可能遭遇的問題,作為後續全面推動遠洋漁船遠端醫療的參考。 

今年試辦 若成效佳將擴大推動 

漁業署說明,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水域範圍遍佈三大洋,且遠洋漁船大部分時間均在我國經濟水域外。由於遠洋漁船船上醫療設施有限, 海上作業期間倘人員傷病有就醫需求,因距離台灣遙遠,漁船常需航行數日至十數日就近進國外港口就醫,除延誤最佳醫療時機外,也無法保障適當醫療品質,同時往來港口及漁場航行,也增加漁業經營成本。 

為創造有利漁民維護身體健康環境,增加海上作業漁船人員接受醫療機會,漁業署委託高雄榮民總醫院執行委辦計畫,透過建立衛星網路即時醫療通訊平台,讓漁民隨時與高雄榮民總醫院醫師連線,同時也規劃針對常見疾病與急症建立即時處置指引,並辦理教育訓練加強急救、用藥及健康知識培訓,提升自我照護能力。 

可遵循醫囑即時處理或靠岸  

漁業署進一步說明,近年衛星通訊技術日益成熟,漁船採用衛星影像通訊數量增多,促使漁船接受遠端醫療可行性大幅提高。現階段大噸位的漁船普遍有裝設 Wi-Fi 網路,將逐步推動小型漁船跟進。未來遠端診斷後,由醫師開立藥方,船員可立即運用船上醫療箱既有藥物做第一時間處理。若經判斷須立即就醫,也可立即進港進一步治療。 

高雄榮民總醫院長期推動遠端醫療技術與應用,漁業署強調,透過計畫合作,將遠端醫療應用於海上作業的遠洋漁船,無論國籍或外籍船員均可受到優質醫療的照護,守護遠洋漁船船員海上作業時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