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移工|外籍涉詐嫌疑犯上半年逾 2 千人  審計部指多為人頭帳戶遭利用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 2025 年 8 月 8 日報導】 在臺外籍人士日增,近年涉入刑事案件人數也逐漸增加,尤其涉入詐欺嫌疑犯人數 陡升,單就今年上半年已超越去年全年; 而包括審計部報告和民間團體調查都指出,移民、移工由於不闇我國法規,加上財務金融方面的困境,多因出借或販售銀行帳戶,而淪為詐欺犯罪工具,要求政府強化相關法治教育。 

各類中占比最高 超出公共危險 15% 

依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外籍人士涉詐欺嫌疑犯人數 2022 年及 2023 年分別為521 人及 921 人,2024 年更遽增至 1,862 人; 今年上半年涉入詐欺的外籍人士,已經超過去年整年達到 2,054 人,在各類案件中占 比達到 37.77%,不僅是最高的類別,也遠比第二名的公共危險案件高出 15%。

審計部 113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指出,外籍人士涉詐主要角色為自願性人頭帳戶;近年詐團利用外籍人士對我國法律之認知有限,收購居留期滿即將離境之外籍移工銀行帳戶,作為詐欺犯罪工具。 近日南洋台灣姊妹會公布的移民移工詐騙風險報告中,有 3 成的受訪者曾遭遇詐騙,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聽過朋友被詐騙; 而其中 11.9%的受訪者,自己或親友遇過被借用或購買銀行帳戶,卻用於犯罪的情況;也有 17.3 的受訪者或其親友,遭遇過以促銷或免費贈品等方式獲取被害者的身分資料,被用於從事犯罪行為。 

民團報告:遭詐者 17.3%被騙個資 

報告指出,詐騙者透過竊取個人資訊來 開設人頭帳戶、申辦詐騙用的電話號碼, 甚至讓受害者被牽連進犯罪案件,面臨法律風險。有受訪的越南移工表示,某次做健康檢查時,診所外設有攤位表示提供「免費 SIM 卡」;現場人員表示是針對新移工的優惠,只需提供居留證影本即可申請。 許移工排隊領取,也交出自己的居留證影本,幾個月後收到法院傳票,被控涉嫌參與詐騙案件。 

此外,還有不少販售或出借銀行帳戶後淪為犯罪工具的情況,包括被動出借或主動販售。常見情境如利用新抵臺移工尚未能申請帳戶收款,與其他移工商借的互助習慣,騙取帳戶資料。 

利用互助習慣、免費 SIM 卡騙資料 

「我剛到台灣,還沒有銀行帳戶,可以 先借用你的嗎」,移工信以為真出借後帳戶被用於詐騙或洗錢,或也有失聯移工認為帳戶沒有用、也並不瞭解相關法律後果,出借後被利用而需承擔相關刑責。 組織工作者與通譯員表示,移工經常透過 Facebook 或 LINE 群組上的「輕鬆賺錢」廣告,出售存摺與提款卡。許多人以為自己只是處理掉不用的帳戶,卻不知道這些帳戶會被詐騙集團用來進行大規模的詐騙行動。 

如詐騙集團招募越南移工開設銀行帳戶,移工將存摺和提款卡交出,每月換取一定額度的報酬,有些婚姻移民也會加入,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參與。調查分析, 由於移工難以取得正式貸款,也不熟悉臺灣金融法規,更易落入非法的財務陷阱。 

審計部:需加強涉詐法治教育  

審計部報告指出,相關機關已採取多元方式宣導防詐資訊,如移民署製作多樣化主題式宣導素材,透過移民輔導活動、Line  群組推播等方式,加強新住民識詐知能。 勞動部亦透過多國語外國人勞動權益網站、移工社群(Line@移點通、1955 臉書專頁)等管道向移工宣導常見詐騙類型防詐措施,但較缺乏涉詐犯罪端的法治教育預防宣導,函請行政院督促權責機關加強。 行政院回復,內政部持續執行跨部會合作,針對族群宣導及加強法治觀念教育, 擴大識詐宣導接觸層面,提升識詐資訊傳播速度,將防詐資訊發散至不同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