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劉達寬 2025 年 8 月 6 日報導】 臺灣移民移工人口估計超過 145 萬人,政府強調打詐防詐,在統計和策略上卻忽略移民工群體。南洋台灣姊妹會 6 日發布首份《在台移民/工詐騙之制度性風險調查報告》,揭露移民工因政策漏洞而陷入制度性詐騙的風險,近 3 成受訪者曾遭遇工作仲介詐騙,與勞動條件、轉換制度的限制關聯;而只有 13.7%的受訪者會求助警察,也 反映申訴機制在語言、信賴度上的不足。
28.5%受訪者遇過假冒政府詐騙
姊妹會執行秘書周慧盈指出,政府的打詐儀表板統計每日詐騙案可能超過 5 百件以上、財損上億元,但相關數據缺乏移民和移工視角。此次調查發現有近 3 成(28%) 的受訪者表示,曾經受到工作仲介詐騙, 比如有假仲介向移工聲稱收取 3-5 萬的手續費,能介紹薪水更高的工作、甚至協助寫履歷(代辦合法文件、轉職等),移工實際上工卻發現沒有到職資料。
這類工作仲介詐騙以「轉職」、「代辦合法文件」、「引介高薪工作」等話術為餌,移工實際支付費用後除了可能落入黑工市場非法就業,也可能根本無工作可做。
除了工作仲介詐騙,有 32.5%受訪者遭遇 冒用親友名義詐騙,18.1%受訪者在交友平台遭遇情感詐騙,17.3%因促銷活動或申請贈品個資外洩,11.9%受訪者則曾因借出或販售銀行帳戶被捲入詐騙案。
多數移民工遭詐 先求助同鄉、友人
當問到,「在你或你的朋友曾遇到的詐騙中,詐騙者是如何取得你的信任?」, 28.5%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假冒政府或知名公司名義的詐騙;20.9%則看過詐騙集團提供看似真實的假證件或文件。政府在移民工防詐行動中缺席,反成詐騙者的工具。 周慧盈指出,此次調查發現移民工受詐可分為兩類:日常生活詐騙(購物、交友、 贈品)與制度性詐騙,前者較為個人化,
主要是財物損失;但制度性詐騙則影響廣泛,如遠洋漁工出海長期斷訊,有受訪者就表示返航靠岸才發現家鄉的家人遭遇詐騙,而他無法與家人聯繫止損。
此外,若不幸受騙,多數受訪者首要的求助者並非警察機關,而是先向朋友或同鄉求助(33%),其次是移工或移民團體( 23% ) , 或者嘗試自己解決或忽略(16.86%),僅 13.7%的受訪者會選擇報警。
統計調查、申訴機制友善度不足
反映出缺乏語言、文化理解與信任感的情況下,官方機制第一選項。周慧盈直言, 若政府持續將移民、移工排除在打詐策略、統計跟資源配置之外,這些受害將不只是個案,而是制度默許下的常態。 姊妹會秘書長陳雪慧進一步指出,政府報案和申訴介面全中文,移民工難以接近;雖曾多次呼籲應針對移民工受詐情形主動調查,但目前為止打詐儀表板的統計資料最常見的假投資、網購詐騙,和此次 調查狀況差距很大,也可能衍生政策落差。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研究員吳靜如則批評,移工無法自由轉換雇主,直聘中心又缺乏實質媒合功能,工作機會遭私人仲介壟斷外,也可能因此遭騙,面對新型詐騙技術,政府缺乏跨國合作模式應對。
改善勞動條件、強化多語資訊
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曉鵑則指出,移民工詐騙議題並非其缺乏相關意識,而是制度性的缺陷造成其受害。以移工而言,無法自由轉換雇主,導致若遭遇不公待遇只能逃跑,也因社會上仍有勞動力需求,創造 人力黑市、非法仲介乃至仲介工作詐騙。 因此姊妹會的政策訴求著重在改善體制,包括:強化多語言資訊的傳遞與管道; 提升與移民、移工團體的合作;建立友善移工與新住民的檢舉與通報機制;改善移工脆弱的勞動條件。
21世紀全球外勞集團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優質外籍勞工/家庭看護工/家庭幫傭 / 製造業移工/營造業移工/農業移工,如有服務需求請來電免付費專線(手機市話皆可撥) 0800-32-1111 或 留言給我們